內容簡介
在中國北方一個小鎮的派出所里,象中國的任何角落一樣,警察每天都在代表政府行使著管理人民、維持社會安定的責任。
一個沒有帶營業許可證的收廢品的老頭在派出所內面對警察經受著尊嚴的考驗。
一個經常報假警的精神病人,又一次報警說家裡有一個死人。
一個不會說話的盜竊嫌疑人,經受了皮肉之苦,始終沒有承認偷竊,由於交流障礙和證據不足,只好被警察無罪釋放。
在調查一起持槍殺人案過程中,警察們偶然抓到三個偷木頭的農民,在連夜的刑訊下,農民們供認不諱。因為春節快到了,做父親的沒有錢給孩子買禮物,便挺而走險做了小偷。
一年一度的老兵又要退役了。一個既無錢又無關係的老兵沒有簽上士官,在臨行的前夜喝了很多酒,他向一名幹部發泄著自己對軍隊的失望和對社會的不滿!
人去床空,新兵還會再來,社會還是照常荒誕的繼續。
製作原因
《罪與罰》,記錄的是中國北方一個邊境小鎮派出所的日常瑣事,和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小說同名。“他們有他們的罪與罰,我們有我們的罪與罰,社會就是這么荒誕。這就是中國的《罪與罰》,不用為了避免重名而改名字。”
《罪與罰》拍當地警察每天如何進行治安管理、處理各種案件,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喝醉了酒的市民報假警,小偷偷了東西不承認,賭徒們在家裡賭博被抓住了千方百計抵賴撒謊……沒有吸毒販毒、槍戰搏殺,鏡頭是冗長的,節奏是緩慢的,日子一天天過去——啪嗒,影片就這樣結束了。電影看起來緩慢與瑣碎,絕對不是驚心動魄的Discovery那種,然而有心人卻看到了驚心動魄的荒誕性。法國人看到了,慷慨地把南特電影節最高獎項頒給了他。幾乎所有重要的三大洲電影導演都是經南特電影節介紹而開始稱譽國際影壇的,如中國的陳凱歌、賈樟柯,中國台灣的侯孝賢、蔡明亮、伊朗的阿巴斯等。然而這根本不是趙亮關心的,記錄才是。
“最早做紀錄片,我覺得是使命感、英雄主義的感覺。花4000美元,到松下辦公室買了中國第一撥兒DV。1996年,拍東西還是電視台,有身份才能做的事。那時候就覺得我身邊的事情特需要拍下來,要不這個時代就沒有記錄。”1995年,得知藝術家朋友正被迫遷離圓明園聚集區,趙亮冒著風險,拍了第一部紀錄片《告別圓明園》:“官方他們寫正史,我們野史,對民生來說更有意思吧。也許對一個文化傳承的中國的這種斷代,正巨變的過程當中,有很多東西需要記錄下來,就是我以前……甚至是前幾年,我還需要做的一個使命。”
然而,獲法國南柯最佳影片的獎的這個片子,過程卻拍的完全沒有驚險。事實上,它簡直就是機緣巧合、無心插柳。2005年冬,趙亮得到一個《征服邊境》的紀錄片拍攝任務,他跑到邊境小鎮上的派出所里蹲點兒,想找點關於邊境的官方信息這些東西。“呆著沒什麼事,就看他們每天工作挺有意思的,反正無聊,就拍吧。”拍出來,擱了兩年,2007年才找到時間把它單獨整理出來,剪了現在的片子。一切都出乎意料的順利,包括後期,幾個小時的粗剪就完成。
拍攝意義
《罪與罰》不僅給趙亮帶來了國際榮譽,特別有意思的是,它居然讓趙亮改變了自己對於社會的觀點,這點更出乎趙亮的意料:“我以前覺得不是好就是壞,除了朋友就是敵人。我在這個片子感受到很多。生活中就太多模糊的東西、模糊的界限。你看其實我在裡面沒有給一個觀點說這些警察就是壞的,老百姓就是好的。他們的狀態真的是很粘稠的那種,片子裡那個老人確實可憐但他又可氣,他不停地狡辯狡辯;還有一個偷木頭的小偷,其他人都招了,就他死活不乾,他被打的最狠,讓你看著都著急說你趕緊招了吧……當然警察打人原則性是不對的,但有些事情沒辦法,生活就拖泥帶水的,沒法弄!”
對於紀錄片,對於未來。趙亮也改變了自己原有的想法。“近一兩年我在考慮,拍的可能性多了,被拍的可能性多了。有很多年輕人啊設備都解放了,都做的挺好的,對我來說呢,要更關注表達而不是記錄,但我可能還是用紀實的方式表達。”雖然現今的大多數中國人,寧願用100塊錢去欣賞一場虛擬的江湖恩怨,也不願意走進免費的紀錄片放映場所。但記錄對我們來說,仍然重要。就像文章最開頭寫的,記錄是一個動詞,兩個字,十三下筆劃,卻傳遞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只要有人記錄,肯定就會有人看到,不是今人,就是後人。把這些拷貝都留給後人,後人會看到的。這才是趙亮《罪與罰》的意義和最大成就。
導演簡介
趙亮1971年 生於遼寧丹東
1992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
1993年進修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故事片攝影)
現在北京生活,從事影像創作
紀錄長片(個人導演)
1997年——2001年《紙飛機》77min
2004年——2005年《在江邊》56min
1995年——2006年《告別圓明園》108min
2007年《罪與罰》122min
所獲獎項
2008年紀錄片《罪與罰》獲第10屆“一個世界”人權紀錄片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捷克布拉格
紀錄片《罪與罰》獲第9屆拉斯帕爾馬斯市國際電影節“銀夫人獎”,西班牙加那利島
2007年紀錄片《罪與罰》獲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氣球獎”,法國
2006年紀錄短片《城市場景》獲卡塞爾文獻展電影與錄象藝術節“金鑰匙獎”,德國
紀錄短片《城市場景》獲第52屆奧本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評審會獎,德國
2002年紀錄片《紙飛機》獲第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TIDF)國際影帶競賽優等獎,中國台北
影片評價
《罪與罰》,一部難得的向我們展示司法黑暗的獨立紀錄片。觀看這樣的影片,只能用驚心動魄來形容,因為充斥影片中的無處不在的暴力,這不僅只是凌駕於犯罪嫌疑人肉體上的,更主要的是精神世界中的對人的尊嚴的蔑視和一種生存圖景的荒誕。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關於撿破爛的老漢的片段,讓人不由想到了卡夫卡的《審判》,老漢被莫名其妙的宣判有罪,而當他正在為自己的罪名尋求解脫的時候,兒子在電話中對警察的咒罵又成為他新的罪名,在這樣一種罪的不斷累積中,懲罰就是他被剝奪了謀生之道和最後作為一位父親和人的尊嚴。他的道歉,他的低聲下氣的乞求和說好話,這樣的恥辱我們也在不斷經歷,象我們的父親一樣。或者說象影片中反覆出現被豢養的狗一樣,我們吠叫,為一點可憐的口糧,當脖子上的鏈條終於被解開,那個時候我們已經走向了屠宰場。養狗的人,也是殺狗的人,同時也是被殺的狗,這就是我們的“罪與罰”。----
大陸獨立電影之紀錄片
大陸獨立製作紀錄片的出現,從根子上通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間先鋒藝術的小小傳統。1990年後,獨立製作電影開始登台亮相,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風景。 |